Sunday, May 17, 2009

話題6:妙招處罰,是為他好嗎?

教育學生時會有賞有罰,處罰的目的雖說是要學生改過。不過,有些老師的處罰方式和目的,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一名讀者來函寫道:學校老師要求學生在考試中考滿分,若是辦不到,就會一題罰一次。還有另一種處罰方式更離譜:老師給在班上吵鬧的學生選擇,一是只罰當事人,二是罰其他同學,但卻不罰當事人,讓其他同學討厭他。結果,真的有學生選擇方法二。這名老師不但沒有教學生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任,反而教其他學生學習憎恨。這是哪門子的教育?

還有許多極具“創意”的處罰方式,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老師在受訓時,是否有學過“如何處罰”呢?有哪些處罰是毫無意義,又有哪些是創意得來又達到教育目的呢?

歡迎發表意見:

傳真:03-7965 8545
電郵:edumag@sinchew.com.my
部落格留言:eduforumsc.blogspot.com(請留下名字、身份、居住地)
注:恕不接受call-in

截止日期:6月1日

●歡迎提供具爭議性的校園課題,請電郵至edumag@sinchew.com.my

18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被罚蹲上蹲下,就因为考试不及格!搞到双脚无力,身心受伤!有些老师更离谱,索性叫学生脱掉鞋袜打脚板!“打脚板看不到红肿,父母又不会发现,手不会痛还造样可以写功课”!在看不过眼的情况下我写了一封没署名的信给校方,校长也在周会上提起了这事,哪里知道那位理亏的老师回到班上老羞成怒的对学生大吼“是谁的父母去报告校长的?下次再犯错给我加倍惩罚!!”上到中学更离谱!友族女老师最喜欢往男同学的乳头捏!!变态!他们难道不知道中学生都在成长期吗?会“痛”的叻!!!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会被告成性虐待或性骚扰吗?现在的孩子都会有样学样,老师自己不反省,只会叫出更多暴力、问题与变态学生!!!

Anonymous said...

爱的教育,听起来是那么美好,多么理想的教育方式。可是当今社会有多少为人师表真正的去奉行呢?适当的处罚是必要的,但用打、用骂、用羞辱的方式对现在的小孩起不了什么作用,搞不好还会弄巧反拙。

如果班上出现一两个比较捣蛋的学生,另类的处罚的方式很简单,就选他们当班长。这些学生之所以爱捣蛋,除了精力充沛外,就是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此一来,美其名是当班长,实际上是要他们成为班上的表率(班长不能丢人),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间中还要当老师们的跑腿,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谁说只有好学生才能当班长的?

至于那些在班上爱讲话的学生,老师们不访罚他们在休息时间跟老师一对一的用餐。要他们一对一的对着老师用餐对他们来说还蛮别扭的。

成绩不好的学生又该怎样呢?我想适当的鼓励和适当的称赞是可以起得了作用的。就让他们当班上的小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带领中等的学生,中等的学生带领差的学生,以此类推。当了小老师,母鸡带小鸡,肩负重任,想必学生会因此发奋图强吧!

总之,如果平时学生范了小错而老师能够以爱的方式处理,学生会础成大错的几率也会相对的减低。理想化的教育方式对我国来说还是很一件遥远的事。


宁宁(安邦再也)

Anonymous said...

学生是有感情的,他会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有些老师凶得有理,教出来的学生个个有达到老师的目标,而且那种老师只在适当的情况下凶,出发学生的方法也不会太过分,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相反的,有些老师自以为是,甚至把学生当成发泄品,学生把他当成母老虎看待,这种乱发脾气的老师,乱处罚学生,学生当然改不了,反而变本加厉,这两种老师,学生会喜欢上那个老师的课?

Anonymous said...

我建议‘有功必赏,有过不罚’,创造和睦的教育环境。别老是把处罚、惩罚、体罚挂在嘴边!拜托,我们的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安邦阿婷

AnG aNg said...

受训至今我只是被指导如何解决问题,没有针对“如何处罚”。我们会的处罚方法都是从小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老师的老师怎样处罚,老师就会怎样处罚自己的学生,处罚像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不管是怎样的处罚,老师都应该向学生说出原因,不然学生不会明白自己做错什么,反而会觉得委屈或怨恨,那么处罚就会反效果。事出必有因,了解后再处罚也不迟,说不定学生会因为你的关心而反省自己,不用处罚也能让学生改过,关心是让学生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处罚。

AnG aNg said...

受训至今我只是被指导如何解决问题,没有针对“如何处罚”。我们会的处罚方法都是从小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老师的老师怎样处罚,老师就会怎样处罚自己的学生,处罚像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不管是怎样的处罚,老师都应该向学生说出原因,不然学生不会明白自己做错什么,反而会觉得委屈或怨恨,那么处罚就会反效果。事出必有因,了解后再处罚也不迟,说不定学生会因为你的关心而反省自己,不用处罚也能让学生改过,关心是让学生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处罚。

小惠

Anonymous said...

拥抱比一记耳光更有力量。(摘自:星洲副刊,球王-比利小时候)

比利小时候,因染上了恶习。被他爸爸发现,比利以为爸爸会赏他一记耳光,爸爸并没有打他,凡而把他紧紧地抱住。这一幕,感动了比利。比利,因此才远离恶习。最终,比利在球场上有了傲人的成绩,成为了球王。

感动的泪水

cch said...

My children class teacher can pull the ear, hair , cloth when they lost control.Children also not able to deferentiate whether is right or wrong since teacher also able to do so. Children will be hurt by these action. This is chinese school , it will create more problem to next generation if the teacher doesn't change their EQ management.

Anonymous said...

与大家分享一件事。

昨天,我出席了一场辅导会。因为我有一位学生,据说他在学校闯了祸,所以应接受辅导,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他逃离学校,没得到允许就私自离开学校范围,所以他‘闯了祸’,必须劳动老师和家长把他找回来。这种‘逃走’的举动已经不是第一次。记得今年开学后男孩的家人把他安顿在学校附近的安亲班时,也因‘逃走’而引起了小风波 – 从学校越过几条马路,来到芙蓉市镇内最为人潮汹涌的巴刹,在某个角落躲起来,听说我这学生差点在越过马路时被轿车碰着,而惊动巴刹外的卖菜安娣们跑前追逐。

针对为何他会选择逃离学校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见解。据说他是因为某件事情而被老师挨打,这小孩不但没有因此而心服,他走前去把手伸出,说:“要打就打够我吧!” 老师当场愣住了。

这孩子是个男生,7岁,家里的独生子,来自双薪家庭。怎么认识这个孩子呢?早在他5岁时就接触他了,当时他对幼儿园环境的人与事都陌生,所以在入学前三个月都闹情绪,加上父母忙碌于工作,交由奶妈看顾了许久,空闲时陪伴他的是电视,卡通光碟和长辈送给的玩具。他总是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况,对变迁不定的突发事件措手不及,而他总是选择比较暴力的渲泄方式来表达心中不安。

在辅导课室里只有辅导员三人、孩子的妈妈和我。孩子的父亲(据孩子的母亲透露他不愿出席),孩子刚好发烧无法出席,孩子就读的学校那儿也没有任何的一位老师前来出席。大家谈后觉得孩子如能出席可以让情形明朗化,因为整个过程都是我们大人在一旁推测和评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看待这件事件却无人知晓,孩子的想法和态度确实是最关键的。

有点心酸。

这学生因为在学校开学不久就遇到被讨钱的情形,要钱的一方还是一位班长,是个学业优良的学生;我这学生也在学校里曾经遇到不公平的对待 - 对方把他的名字给抄下而释放另一位好友,这孩子过后就把自己关在洗手间里;孩子也曾经在睡觉前担心因为忘记携带书本而被教师惩罚,搞得家人几乎每晚都要检查他的书包,确保‘地点’没有更换,不然孩子一旦发现有遗漏任何的小细节而抓狂不已,吵着不要去学校,因为担心去学校时被老师处罚。

曾经与友人聊起,我们人类几乎在创造任何一个形式都少不了‘惩罚’这回事;丢垃圾就会受到处罚、如果上班迟到x次就被扣工资或收到警告信、一旦违约就要赔偿等等。。。

记得多年前在阿富汗被攻击而城市变得像座废墟时,一位新闻记者在一个版位分享他目睹的:“在面目全非的国度里行走,来到了一个从前是大马路的十字路口,眼前立着毁坏的交通灯突然变得不重要。我看见后面的,对面的,左右两旁的车辆,都停在这个中心点,像以往一样,大家很有礼让精神让各自的车子安全地移动,奔向大家想去的地点,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虽然这国家纷乱不断,但是大家的心还是期待纷乱后的平静,就像刚才驾车时所体验的一样,不需要交通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我们还是有智慧的了解各自的需求,完成他人,可贵的是过程中并没有谁去设定惩罚‘犯错’的存在意义。我,以及刚才的司机们,都是文明的一部分,在战火国土里最为无助时仍然体现礼让的精神,这尤其让我感到满心的感动,因为我看到了文明。”

智豪(芙蓉)

Anonymous said...

再来另一个分享,是取自龙应台《孩子,慢慢来》序中的一段文字。

“王爱莲,补习费呢?”

林老师的眼光冷冷的。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她永远坐在最后的一排,虽然她各自矮小。六十个学生冻冻地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够想像王爱莲的样子:逢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过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没有补习费,还敢来上学?”

林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只是冷冷地看着你。

“上来!”

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刚好站在我前面;今天,她连袜子都没穿。光光的脚夹在硬邦邦的塑胶鞋里。我穿了两双毛袜。

“解黑板上第三题!”

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

王爱莲拿起一枝粉笔,握不住,粉笔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她又拾起一枝,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

“过来!”

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着要发生的事。

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了起来,打在她头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蔌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纠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包色制服。林老师忘了,她的头,一年四季都长疮的。一道一道鲜红的血交叉过她手背上的紫色的筋络,缠在头发里的血却很快就凝结了,把发丝黏成团块。

第二天是个雨天。我背上个大书包,跟母亲挥了挥手,却没有到学校。我逛到小河边去看鱼。然后到戏院去看五颜六色的海报。。。然后到铁轨边去看运煤的火车,踩铁轨玩平衡的游戏。

并不是王爱莲的血吓坏了我,而是,怎么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事要‘发生’:隔壁班的老师大喊‘督学来了’,我们要眼明手快地把参考书放在褪下,用黑裙子遮起来;前头的林老师换上轻松的表情说:“我们今天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 等督学走了,又把厚厚的参考书从裙子捞出来,作‘鸡兔同笼’。

要不然,就是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对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来。要不然,就是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顶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然,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

我每天背着书包,跟母亲挥手道别,在街上、在雨里游荡了整整一个月,记熟了七贤三路上每一个酒吧的名字,顶好、黑猫、风流寡妇、OK…

被哥哥抓到、被妈妈毒打一顿,再带回林老师面前时,我发现,头上长疮的王爱莲也失踪了好几个星期。我回去了,她却没有。

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到了爱河边,跳了下去。大家都说爱河的水很脏。

那一年,我们十一岁。



*记得第一次读完这一段时,我的心整个下午都无法好过来。像文字里的‘王爱莲’和‘林老师’的人在现今社会实在是太多了。当时在想:为什么当时候的林老师不尝试了解王爱莲无法偿还补习费的背后原因?说不定在查问下可以防止王爱莲往生的念头。


智豪(芙蓉)

Anonymous said...

那些所谓的“打是疼你骂是爱”其实是没有用的,那些惩罚的方法真的大错特错!有些老师为了小事情就在当中鞭打我,而且还是30多鞭。其实就因为我的英语那54分而达不到她对我们的要求,所以就当众打了我。其实我也是有话想说,那时我当天发高烧而无心考她的英文,所以就被他所谓的为你好而被重罚!!!

Anonymous said...

處罰也許可以讓學生們不再重犯錯誤,可是處罰必須是根據學生所犯下的錯誤來處罰,不可多也不可少。現今的教學制度也改了許多,老師們不可以用鞭策來處罰,除了紀律老師意外,應為相信一個有資格的人選才能當上紀律老師。每一位老師須知自己是學生們的榜樣,如果不賞罰分明,學生日后要怎樣面對這個偏心的老師呢?老師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如同自己的兒女,相信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同學們的好好老師,時常受到同學們的愛戴,正如他待學們一樣。我認為出發時行得通的,但是在處罰前后必須讓那同學明白自己所做錯的事和事情的后果,以免他們根本不曉得為何被處罰,而產生對那老師的誤會。當然,如果是可以避免在大眾前處罰那同學是甚好的,應為每一個人都愛面子,如果當眾出發的話,將會影響那同學接下來在學校過的日子。相信這世上沒有愛被處罰的學生,有的只是需要關心的孩子!

aaron said...

'赏罚分明'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
但如果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那还需要怕被罚吗?
社会是公平的。做对就赏做错就罚!!
谁没有被罚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反省自己的错,并加以改进,那不是很好吗?
我赞同实行罚的措施
有错就要罚
罚让人有反省的机会和空间
当然只要父母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正确的处罚孩子
让孩子对罚产生恐惧,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那些是误的
培养起孩子的良好习惯
长大了就不用担心
罚会让人害怕也会让人改进
当然我是认同正确的处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Anonymous said...

其实体罚是可以实施,但是要适可而止!因为太过频密的体罚,可能是到孩子变得麻木!

但是身为家长的也应该尽量和老师配合!很多家长在家已经过分宠孩子,所以孩子在学校变得放肆.但是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总是把责任推给学校的老师,但是身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作为父母,你对孩子尽过了什么责任?从孩子出世到现在你有没有给他完善的教育?你有没有给他很多的爱?还是你只是在物质上满足他?你有没有花时间了解孩子的问题,了解他们内心的烦恼?了解他们的需要?

孩子出现问题,不只是老师,而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家长本身!因为孩子和你相处的时间绝对比学校老师多!

Khiew (蒲种)

顺吉 said...

致《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室:

您好!我是《星洲日报》的读者,特此为《星洲日报》的《新教育》提供具争议性的校园问题,以供贵报能向全马读者反映,为我国未来的栋梁献一份心意!

我要提供的课题是:

国民中学的国中生



换言之,就是

从国中、从独中、从华社、从这个国家的角度——

来探讨华裔国中生

在国中、在华社、在这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



我先来自我介绍:

我是来个自吉打州一个小乡镇——巴东色海的中五生,就读于巴东色海国民中学(S.M.K.Padang
Serai)。我去年曾在《南洋商报》发表《国中生给林冠英的信》。

让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1.
忽略

2.
经费

3.
优越感

4.
教学媒介语

5.
人权?

6.
素质

7.
偏激种族主义

8.
独国关系

第一点:忽略

华社长久以来忽略了华裔国中生已是不争的事实,连副教育部长魏家祥也承认了这一点。但对此华社却一直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视其为理所当然,然后把球踢给政府。我指的不是国型中,不是重点国中,是无数间普通国中。国中教师不理他们,华社不爱他们,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华社莫说国中生没对华教的热情,那是被华社的冷漠浇熄了。

在这边厢华社在全力维护独中与国型中的发展建设,另一边厢国中华文学会却为办活动等屡屡受挫,心灰意冷。独中生常申诉出外向人募捐筹款的凄楚,国中生何尝不是曾为华文学会等活动而向人募捐过?

华裔国中生是被华社忽略的一群,若说独中是政府的弃婴,国中何尝不是华社的弃婴?事实就在眼前,华裔国中生、国中华文学会连区区的华教代表性也没有。华社始终不视身为华教薪火下一棒火炬手之一的国中生为华教的一部分。

我曾为此发表《国中生给林冠英的信》,却弄巧反拙,反遭华教人士断章取义,反唇相讥。我殷切盼望《星洲日报》能为全马无数华裔国中生表达这一个心声。

第二点:经费

大家都说,国中获得政府常年拨款;反之独中长期自力更生,所以独中常申诉面对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对此华社并不会袖手旁观。

但这也不表示炎黄子孙一样受到国中眷顾。代表着中华民族、代表着华文教育、代表着民族尊严的国中华文学会不但得不到国中眷顾,也受不到华社的认同。在小巷镇或华裔学生比列较少的国中,华文学会只能靠鸠收会员费或零丁的商家赞助来维持。

还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仅仅是北马日新校友会会所,却比国中来得富丽堂皇?日新独中校长荣休欢送仪式上,会有女同学驾驶敞篷双门马赛地跑车载校长驶出校门口?

大马真是“独”唱“悲”歌吗?为什么独中在这边厢向外界公开表示经费不足,另一边厢却可以拥有电脑化、冷气化的教学环境?

第三点:优越感

在我国,独中与国型中可谓是金光闪耀的学校,也是中南马许多家长的首选。


中课程远比国中来得艰深,国型中的教学与纪律管制远比国中来得严苛,势必教出人才。华社常说国中以马来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令华裔生不能适应,唯另外两者的课
程与教学方式学生一样未必能赶得上进度。这两者是董教总为想负盛名与心理上的优越感,让学生面对无尽的学习梦魇。我不曾听闻哈佛大学的学子若考试不及格就
得见校长的。

时有风闻“许多独中生与国型中生唯我“独”尊的自我优越感强烈”,这传闻是否属实并不重要。惟去年12月月杪,也就是即将开学之际许多家长们对国中退避三舍甚至公开蔑视“马来学校”的态度令我心酸(注一)。此举不但在潜移默化地教育自己下一代对于国中的轻蔑,更在国中生心里埋下自觉不如人的自卑种子。

(注一:大约在去年12月月杪,确切日期已忘了,在《光明日报》言论版《后花园》,两个《光明日报》编辑室工作人员所撰的文章,什么《开学团团转》的——忘了,又无从追查,敬请见谅!)

第四点:教学媒介语

不能适应教学媒介语的转换,是许多国中生面对的问题。日新独中校长小黑在5月25日,《光明日报》《好评》的《正视国中生的语文》中已作出鞭辟入里的评论(指出国中弱点,希望家长们考虑“母语教育”),在此不再多谈。

反之独中和国型中虽然强调所谓的“三语并重”,无法赶上进度的大有人在,更有独中生反而因此不爱华文。

我要强调的是:

第一,对于教学媒介语的转换,有些国中生不能适应,有些国中生能够适应,惟常被“华教人士”仅针对“有些国中生不能适应”这一点大作文章。

第二,同样地,对于三语并重的教育方针,有些独中生不能掌握,有些独中生能够掌握,然而“华教人士”仅针对“有些独中生能够掌握”这一点来丑表功,仅此而已。

就好像针对《星洲日报》垄断华文报章市场的流言蜚语一样,这些言论只不过是为了增加报读独中的学生人数而已。

第四点:人权?

华社常言母语教育是人权,但华社对国中华裔生面对华语节节数之少乃至没有却视而不见。华社常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却没用在国中生身上。国中与国型中华文节数不一样,考的却是一样的PMR、SPM华文试卷。

第五点:素质

教育素质能够影响民族未来。国中素质日渐退步,每年国中生都是以十几万计,他们也有华社前途的决定性。华教也是教育,并不可以只着重在要教出“会念书,会华乐”的学生而已,每个华裔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素质亦必须关注。

第六点:偏激的种族主义

国中生还面对一个问题:在国中,常常会偏激种族主义的教师在课堂上发表足以与“寄居论”相提并论的偏激、挑衅种族关系的言论。

以我校教师针对华裔子弟所发表的“伟论”为例:

“我讨厌华裔子弟!”

“阿末伊斯迈的‘寄居论’说的一点也没错……华人本来就是‘寄居’在马来西亚……”

“你们华人常常会为了钱,不惜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

我校学生都是这些言论的证人。然而,面对这些“伟论”,国中生却只能三缄其口,无从投诉,这些向灌输偏激言论的老师继续逍遥的在国中教书……

第六的:独国关系

时至今日,“独VS国”的关系危如累卵,是一颗还未引爆计时炸弹。双方的关系比我国三大民族的种族关系更容不得挑衅。他们彼此互相为自己的学校叫嚣,不容对方批评甚至是侮辱、抹黑自己的学校。这一股汹涌的暗潮目前还未浮上台面,华教人士依然在自我陶醉在独中的世界里,对这颗炸弹等闲视之。

正义至上,情在人间!我在此殷切盼望《星洲日报》能为深入探讨国中生在国中的困境,全马无数华裔国中生表达心声!
敬礼!
——顺吉

Anonymous said...

嗨顺吉您好,你切入的点的确引人省思,在你的言论内提到很多的点的确也是许多修读中文科国中生 - 那些早已毕业还是正在求学的中学生,心里头或许多少都产生矛盾的想法。我在求学时期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也当过国中生。

建议《希望论坛》顺水推舟,针对“国中生的困境”开一个新话题,让顺吉和其他人可以籍此留言,舌槍論劍,让事情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先谢了。

智豪(芙蓉)

Leong said...

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

Anonymous said...

到底我们有多爱我们的学生,而且我们是怎样去爱他们?处罚他们就代表爱他们吗?关心他们吗?教了很多年书,发现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必须软硬兼施。有些必须鞭打才能动,有些必须苦口婆心地劝告。但是,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太过于注重考试,让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老师不再腾出他们宝贵的时间去关心学生,而是只注重学生的学业及成绩。学生就如一部考试机器,他们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忘了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也忘了怎样去尊重老师。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而使用各种方式来避学生交功课。但是,学生们却忘了做功课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宁愿在空档的时间讲话,在上课的时候发呆,在家里的时候玩电子游戏,也不愿做功课。难道做功课真的那么难吗?如果老师能把责骂学生、处罚的时间来教导学生,那真是太好了!